永旺中国30年:从“日式情怀”到“闭店狂欢”的警示录
1996年,当永旺以“吉之岛”之名登陆广州天河城时,它用寿司刺身、十元均一和进口日杂征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消费者,甚至成为一代广东人的“白月光”。谁曾想,30年后的今天,这家日本零售巨头却深陷“闭店即爆满”的魔咒——深圳宝安中心店闭店前一周,货架被扫荡一空,收银台排起长队,顾客们争相用清仓折扣为回忆买单。这种“末日狂欢”式的消费热情,恰恰折射出永旺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处境:情怀尚存,模式已死。

一、日式零售神话的黄金时代
永旺初入中国时,精准切中了三个时代红利:
- 稀缺性经济:在电商尚未兴起的年代,吉之岛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日清杯面、北海道薯条三兄弟,让消费者无需代购就能体验“东瀛风情”;
- 价格魔法:每周二的“十元均一”促销堪称线下拼多多,寿司晚间5折、9点半后买一送一的“穷鬼套餐”,打造了最早的社区流量池;
- 体验经济:从无印良品到优衣库,永旺构建了“日式生活方式集合地”的独特标签,2012年内地营收碾压香港市场,成为集团“现金牛”

二、亏损8年的三重致命伤
当永旺在2024年预告3.8亿港元亏损时,其病灶已深入骨髓:
- 成本结构的“死亡螺旋”
复制日本选址策略,将综合百货扎堆广东核心商圈,月租数百万的门店坪效却连年下滑。深圳宝安中心店闭店前日均客流超7万,但扣除租金后利润为负,沦为“为房东打工”。更致命的是,永旺一边关停亏损门店,一边重金打造长沙、武汉等地的“网红购物中心”,资源分散导致两头失血。 - 供应链的“慢性中毒”
为维持日系调性,永旺坚持进口30%以上SKU,滞销品周转周期长达90天,仅为盒马鲜生的1/3。当钱大妈的“凌晨采摘、当日送达”生鲜攻占社区时,永旺的冰鲜三文鱼仍在日本、香港、内地三地辗转。 - 品牌定位的“自毁长城”
2010年将“吉之岛”更名为永旺,不仅丢失了积累15年的IP资产,更在新消费群体中认知度归零。当山姆会员店以299元付费会员制筛选高净值客户时,永旺仍在用“全场十元”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流,陷入“高端不够格,平价不彻底”的夹缝。

三、传统零售的生死突围启示
永旺的困境本质上是工业化零售思维与数字化消费生态的碰撞。其最新转型举措——在长沙梦乐城引入智能定价系统、扩大3倍生鲜区,看似对症下药,实则治标不治本。对比沃尔玛借山姆会员店实现客单价提升40%,永旺缺乏的是底层逻辑的重构:
- 场景再造:将“日式情怀”转化为体验型消费,如借鉴日本AEON MALL的“农场+商超”模式,用现烤和牛、清酒工坊打造目的地消费;
- 数据赋能:利用大湾区600万会员数据,从“货架陈列”转向“需求预测”,例如针对港人北上消费偏好定制“港式专区”;
- 模式轻量化:关闭5万平米综合百货,转向3000-5000平米的社区精品店,用“十元均一+次日达”对抗朴朴、叮咚的即时零售。
结语:零售没有怀旧税
当消费者在闭店现场抢购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回忆时,永旺的警示已超越商业范畴:任何零售模式的保鲜期,都不会比货架上的刺身寿司更长。在电商吞噬62%快消品份额的今天,传统商超要么成为Costco式的“收费景点”,要么沦为清仓甩卖的“怀旧剧场”,中间道路已然消失。永旺能否跳出“闭店-爆满-再闭店”的死亡循环,取决于它何时能清醒认识到——情怀可以贩卖,但绝不能依赖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日本超市之王中国八年连亏,日式情怀至闭店狂欢的反思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